孵化器寒潮来袭:“地库”倒闭之后,抱团取暖还是剩者为王? | 格局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对当下孵化器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春节前夕,深圳一家名为“地库”的孵化器关门歇业,这一事件成为了国内孵化器行业首例倒闭的著名案例。此后,孵化器行业生存艰难的消息,不断传出并占领各大媒体重要版面。
伴随“地库”事件地发生,孵化器行业进入发展的分水岭。弱者关门歇业、强者抱团取暖,成为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2016年3月开始,频繁出现孵化器强强联合的消息。这其中不乏行业一些著名公司,包括氪空间、纳什空间、优客工场、无界空间等。
▲深圳“地库”咖啡门店挂出的转让消息。
事实上,过去的2015年,孵化器行业迎来井喷一年。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来的孵化器数量总计还不到1600家。而喷涌而出的众多创业孵化器,存在着许多显性问题:入驻率底、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激励、难以提供专业的创业服务等。而这些问题地存在,又使得行业盘整地发生成为必然。
那么,孵化器大潮遇冷这背后的原因何在?面对这严峻的市场形势,2016年孵化器的当务之急又是什么?
作为第一个倒下的创业孵化器,“地库”的窘境来得似乎太快了一些。这家地处深圳的创业孵化器,仅仅存在了大半年的时间。
地库的创始人杨炳龙,也许从未想到自己居然成为行业第一个负面案例。在猴年的春节前,杨炳龙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地库创立4个月,烧了100多万元,现在沦于只能等待外人来结束‘地库’的生命…那种滋味是我这辈子的动力。”
其实如果不是身处舆论风口的创业孵化器领域,一家投资额仅百万的创业企业的兴衰存亡,远远引不起如此大的关注。地库的初期理想,是做纯投资性的孵化器,采取的是只收租金但是不占股的经营模式。
但是,“生不逢时”的它,遇到了资本寒冬、同质化竞争严重、自身管理规划等问题。原本地库预计可以入驻20个创业团队,但即使在最高峰时期,也只有50%不到的入驻率。最终,它不得不选择关闭。
虽然“地库”倒闭表面的问题是入驻团队不足,但是其背后实际的问题是它作为场地型孵化器,并不能够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服务。而所谓这些服务比如融资、导师、营销、人脉等高端资源,才是创业者们真正关注的重点所在。
虽然地库是第一个公开宣布关门的孵化器项目,但绝不会是唯一遇到困难的孵化器。有业内人士称,“所有北京的孵化器加一块儿,入驻率能达到30%就不错了。”根据他的统计观察,北京正常运行的孵化器达400多家,工商注册里含孵化器业务的企业达数千家,其中,海淀区和朝阳区是主阵地。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北京一地的孵化器数量则超过了千家。
很显然,相比较起遍地开花的创业孵化器,中国创业者数量明显是不够用的。
基于孵化器数量多如牛毛的事实,以及创业者数量并不充足的现状,行业内的强者们也并无法独善其身。
3月13日, 36氪旗下独立融资的众创空间氪空间宣布,以战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纳什空间的B轮融资中。双方在未来的合作中,将在办公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涵盖物业拓展、招商、企业服务等多重业务层面。
十余天后的3月25日,氪空间上海联创社区正式落户上海,拿下第10个创业核心城市的版图,据资料显示,已开业的10个氪空间入驻率均超80%,氪空间虽单独分拆独立融资,而背靠36氪媒体和36氪股权融资平台的强大资源优势,孵化项目超过101个,项目总估值超105亿元。从2014年4月成立至今,氪空间已然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
据公开数据显示,此番氪空间战略入股的纳什空间,其凭借着总办公面积超20万平方米,位列国内重创空间面积之首。此外,双方合作共涉及项目总数达80多个,入驻企业超过2000家。
据氪空间总裁钟澍表示,战略入股纳什空间,两方的优势互补在于纳什空间的线下拓展规模和丰富的运营经验,而氪空间的优势在于创业服务体系。
所以在未来,氪空间会将自有的创业服务体系引入纳什空间,后者也会将运营优化体系置入给氪空间,而当下,氪空间与纳什空间合纵连横,再依托36 氪的4大业务板块(股权投资、投融资FA服务、36氪媒体及 36 氪研究院),三方的深度合作将给予未来的众创空间模式更多的想象空间。
氪空间的路径选择,无疑是给孵化器业强者指明了未来路径选择。事实上,其它孵化器“列强”也是这么做的。
3月24日,毛大庆创办的创业孵化品牌“优客工场”与“无界空间”也宣布达成股权战略合作。两家孵化面积加在一起超过了4万平米,工位超过5000个。除此之外,优客工场和无界空间将在品牌推广、商务拓展、空间运营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的行业先驱们,无疑也给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行业玩家们一个明显的信号:抱团取暖的时候到了。而这些强者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有着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和强大的运营经验,能够给予创业者真正的创业咨询和指导,甚至包括融资方面的实际帮助。
不管是弱者抑或强者,整个行业都不可回避参与者过剩的现实问题。
究其原因,与国家的指标性鼓励政策不无关系。随着国务院鼓励双创,各地政府对众创空间的优惠政策,给了孵化器一个快速蔓延的机会。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孵化场地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资金总额5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10万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00家。
实际上,2015年的孵化器指导计划数量,远远被实际数据所超过。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来的孵化器数量总计还不到1600家。接近6000家的孵化器数量,相当于每个行政县(或者区)至少有2个孵化器。
这一孵化器密集分布现状,直接导致的是行业中出现的孵化器入驻率底、盈利困难、同质化明显的现象。并且各地争先恐后地抓取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的甚至跟相关政府签订了对赌协议,必须完成多少创业团队入驻,必须多少创业团队拿到投资等等,未完成相关协议将无法继续享有未来的红利及还需返还相应的补贴费用。上述这些问题,都为孵化器项目埋下隐形的了风险。
在孵化器大潮井喷期,政府的补贴成为了孵化器往前走的主要动力。国内一些省份,按照孵化器的国家级、省级的不同级别,当地政府会一次性给与100万到50万不等的奖励补贴,广东佛山对孵化器内创业投资失败的创投机构最多可获300万元风险补偿,银行首贷遭遇坏账也可获得补偿。
拿补贴是孵化器市场参与主体的出发点。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补贴条件,创业孵化招徕项目已经变得“挂羊头卖狗肉”。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做微商、开淘宝店、围绕微商做营销推广和设计等公司,都被纳入需要创业孵化的范畴。
行业乱象丛生,真正优秀的那一部分已经联合起来。伴随“地库”地倒闭,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已经发挥作用。对于2016年来说,孵化器行业势必将迎来一系列整合潮。
更多格局案例
| 社群电商PK平台电商 | 大疆无人机 |
| “飞凡”不非凡 | “苏宁+万达+阿里”联姻 |
| 嘟嘟美甲VS河狸家 |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本文已加原创标识,无需联系我们即可转载,转载时,请注明转载来源及作者姓名。如有其它需求,请联系我们(微信号:EudoraTian)。